前往主要內容區塊

國家人權委員會與法國在台協會共邀 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emorial訪臺講座

 國家人權委員會與法國在台協會,於今(10)日共同舉辦「2024世界人權日-歷史的回聲:極權體制下的歷史真相與人權運動」專題講座,邀請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國際紀念」組織(International Memorial) Nicolas Werth主席及Alexandra Polivanova代表來臺,分享俄羅斯在人權侵害的現況及在俄羅斯作為人權非政府組織的經驗。陳菊主委表示人權不是一天的活動紀念,「國際紀念」組織對抗極權歷程是作為世界的台灣要努力同行的方向。國際社會,特別是民主國家和人權組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臺灣的民主轉型是歷經多年的戒嚴時期、多代臺灣人及國際間民主力量才得以形成,《經濟學人》智庫亦報導臺灣不僅在「2023民主指數」獲得全球排名第10名的成績,同時也是亞洲第一的殊榮。法國在台協會龍燁主任致詞表示,欣見能與人權會合作共同支持及協助臺灣的公民團體。法國的民主抗爭經驗,顯示歷史及記憶對人權的重要性,並舉南韓戒嚴事件為例,肯認這些民主抗爭的經驗。歐洲經貿辦事處谷力哲處長亦表示人權不是理所當然的資產,而是要持續努力捍衛,以堅定積極的立場去確保人權,並呼籲現今假訊息對於人權捍衛者侵害的嚴重性。

 陳菊說明,這次邀請的「國際紀念」組織,是藉由清查政治犯名單及檔案整理等方式,呈現共產政權的壓迫,還原真正的歷史真相及正義。另外臺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但已將6部聯合國核心公約國內法化或具國內法效力,也透過人道援助者的角色,協助弱勢國家醫療、教育及健康發展,成為一個追求及分享人權的國家。

陳菊說明本次人權會辦理一系列活動紀念人權日,如與「第四世界運動組織」探討貧窮人權議題、人權海報設計獎頒獎典禮,以及今天更是借重「國際紀念」組織來臺交流的機會,推動臺灣轉型正義及歷史教育,而「國際紀念」與國際、民間組織的合力抵抗極權的歷程,亦是與「世界的臺灣」一同努力的方向。

本次講座就「作為俄羅斯的人權非政府組織:戈巴契夫改革(Perestroika)至今的人權運動」及「當代俄羅斯對歷史的操控」2個主題做專題演講。其中Nicolas Werth主席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的榮譽研究主任,專業領域為蘇聯歷史研究。Alexandra Polivanova代表在俄羅斯、瑞典和美國等國家,長期深耕研究斯堪地那維亞和俄羅斯的歷史及社會心理學,並為國際紀念組織進行倡議工作。

Alexandra Polivanova女士分享「國際紀念」組織的創立過程及背景,組織的誕生是來自於蘇聯解體後改革開放,俄國人民開始出版蘇聯時期被禁止或敏感的信件、小說及回憶錄等,而「國際紀念」任務即是盡可能紀錄及保存這些檔案,讓政府正視歷史記憶,讓國家正視過往的罪行,提倡建立資料庫及設立紀念碑,並同時說明公民社會的抗爭是可以有效結束戰爭的力量。

Nicolas Werth主席講述俄羅斯在普丁政權下是如何被竄改歷史、甚至意圖使烏俄戰爭合法化為目標,重拾舊蘇聯時期傳統斯拉夫派的腳步、恢復蘇聯時期國歌、訂定相關懲罰及違反國家言論等法律,代表歷史對於政權穩固的重要性。

本次講座由人權會田秋堇委員及林文程委員擔任主持人並與兩位來賓座談,現場與談交流熱烈,委員及現場聽眾皆關心「國際紀念」組織於俄國受壓迫下如何持續進展人權工作。今天的論壇,人權會王幼玲副主委、王榮璋委員、高涌誠委員、紀惠容委員,以及監察院范巽綠委員、李俊俋秘書長也共同參與。期待透過本次的專題講座,提醒臺灣社會反思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並一同承擔保護人權、捍衛民主的責任。


下場活動訊息預告:

在俄羅斯帝國主義陰影下的爭奪空間⚔️

【時間】113年12月12日下午2點至5點

【主持人】東吳大學陳俊宏教授

【地點】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第五大樓2樓 作楠廳

(本場次以大專院校學生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