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塊

澳洲AI專家蘇開博士與人權會交流 力促女性科技參與從教育做起

全球20位機器人及自動化領域最具成就的女性、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蘇開博士(Dr Sue Keay),昨天偕同澳洲辦事處馮國斌代表(Robert Fergusson)拜訪國家人權委員會,雙方針對性別平權、婦女賦權、台灣推動人工智慧(AI)基本法以及運用AI保存原住民族語言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交流討論。


國家人權委員會王幼玲副主任委員歡迎蘇開博士訪台,並引用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最新的《2025年世界自由度報告》指出,澳洲在全球自由度榮獲95分,臺灣獲得94分,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96分,顯示澳洲與台灣同樣堅守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王幼玲副主任委員強調,人權是一場永無止盡的追求,人權會將持續監測台灣落實國際人權公約的情形,並深化各項人權保障,也期待與澳洲交流經驗,共同促進全球人權發展。


蘇開博士表示,性別平權與婦女賦權是澳洲長期關注的議題,澳洲辦事處每年舉辦國際婦女節系列活動,而她此次訪台即是受邀參與相關討論。她認為,台灣與澳洲不僅共享民主與人權價值,也面臨共同挑戰,如人口高齡化及女性在AI領域的參與度不足。


蘇開博士指出,許多國家的女性在科技領域較少有發展機會,因此宜從教育做起,至於AI的發展雖對於不利群體例如原住民族帶來資訊落差,但也為原住民族語言保存帶來新契機。她以澳洲為例說明,澳洲原住民族擁有不同語系,但因部落長老傳承不足,許多語言與文化正逐漸消失。而台灣近年推動的TAIDE生成式AI計畫,即是一項結合科技與語言保存的創新嘗試。


蘇開博士強調,AI的終極目標是客製化發展,未來隨著硬體成本降低,如何發展符合不同文化需求的AI,將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林文程委員指出,人權會日前就國際人權公約的角度,針對政府制定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提出建議;葉宜津委員特別關注繁體中文在AI語言模型恐有被邊緣化的課題;而紀惠容委員提及,台灣高等教育仍存在「男理工、女人文」的性別隔離現象;另鴻義章委員對於澳洲三面國旗所象徵的族群和解表達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