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塊

世界的臺灣與反極權同行
國家人權委員會邀請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國際紀念」組織訪臺

國家人權委員會與法國在台協會及東吳大學,於12月10日及12日共同舉辦2024年世界人權日專題系列講座-「歷史的回聲:極權體制下的歷史真相與人權運動」及「在俄羅斯帝國主義陰影下的爭奪空間」,邀請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國際紀念」組織(International Memorial)沃斯(Nicolas Werth)主席及波利瓦諾娃(Alexandra Polivanova)代表來臺。陳菊主委表示「國際紀念」組織於2021年被俄國強制解散,卻仍為捍衛人權持續奔走;沃斯曾長住於俄國擔任學者及外交人員,波利瓦諾娃則出生於莫斯科,自烏俄戰爭爆發後仍不停蹄的在國際間倡議人權真相,還特別從波蘭前來分享俄國在人權侵害的現況及作為人權非政府組織抵抗極權的經驗。


陳菊說明,臺灣曾歷經人類史上第二,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是透過多代臺灣人及國際間民主力量才得以形成民主轉型。人權會辦理一系列活動紀念人權日,如與「第四世界運動組織」探討貧窮人權議題、人權海報設計獎頒獎典禮,以及本次借重「國際紀念」組織來臺交流的機會,推動臺灣轉型正義及歷史教育,而「國際紀念」與國際、民間組織的合力抵抗極權的歷程,亦是臺灣努力的方向。


法國在台協會龍燁主任致詞表示,欣見能與人權會合作共同支持及協助臺灣的公民團體。法國的民主抗爭經驗,顯示歷史及記憶對人權的重要性,並舉南韓戒嚴事件為例,肯認這些民主抗爭的經驗。歐洲經貿辦事處谷力哲處長亦表示人權不是理所當然的資產,而是要持續努力捍衛,以堅定積極的立場去確保人權,並呼籲現今假訊息對於人權捍衛者侵害的嚴重性。


沃斯(Nicolas Werth)主席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的榮譽研究主任,專業領域為蘇聯歷史研究。波利瓦諾娃(Alexandra Polivanova)代表在俄羅斯、瑞典和美國等國家,長期深耕研究斯堪地那維亞和俄羅斯的歷史及社會心理學,並為國際紀念組織進行倡議工作。


「歷史的回聲:極權體制下的歷史真相與人權運動」講座中,人權會田秋堇委員及林文程委員擔任主持人並與兩位來賓座談,波利瓦諾娃(Alexandra Polivanova)女士分享「國際紀念」組織的創立過程及背景,組織的誕生是來自於蘇聯解體後改革開放,俄國人民開始出版蘇聯時期被禁止或敏感的信件、小說及回憶錄等,而「國際紀念」任務即是盡可能記錄及保存這些檔案,讓政府正視歷史記憶,讓國家正視過往的罪行,提倡建立資料庫及設立紀念碑,並同時說明公民社會的抗爭是可以有效結束戰爭的力量。


沃斯(Nicolas Werth)主席講述俄羅斯在普丁政權下是如何被竄改歷史、甚至意圖使烏俄戰爭合法化為目標,重拾舊蘇聯時期傳統斯拉夫派的腳步、恢復蘇聯時期國歌、訂定相關懲罰及違反國家言論等法律,代表歷史對於政權穩固的重要性。


    系列講座另於12日於東吳大學城中校區安排「在俄羅斯帝國主義陰影下的爭奪空間」講座,由東吳大學政治學系陳俊宏教授主持,亦有多位關心國際政治及人權議題的學生踴躍發言,委員及現場聽眾皆關心「國際紀念」組織於俄國受壓迫下如何持續進展人權工作,以及俄國歷史世代差異對人權推動的影響。


人權會王幼玲副主委、王榮璋委員、高涌誠委員、紀惠容委員、葉大華委員、鴻義章委員,以及監察院范巽綠委員、李俊俋秘書長及國家人權委員會劉進興諮詢顧問也共同參與本次世界人權日系列講座。期待透過本次的專題講座,提醒臺灣社會反思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並一同承擔保護人權、捍衛民主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