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塊

RightsCon跨國對話登場 人權會攜手國際夥伴共築數位人權防線

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今年首次在台灣登場,國家人權委員會與菲律賓人權會在今天共同舉辦「2025數位人權國際工作坊」,再次聚焦人工智慧(AI)及數位安全威脅帶來的人權挑戰,吸引丹麥人權研究所、澳洲人權委員會、日內瓦國際人道法與人權學院等國際人權機構參與,共同探討數位人權的未來發展及行動方案。


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幼玲表示,科技界已有「正確塑造對人工智慧的控制及發展」的自省呼聲,各國政府也持續建置、改善風險評估機制,推動更完善的資料治理對策。她強調,人權會聚焦關切AI對不利處境群體的影響,如演算法偏見、數據隱私和勞動條件的變化。


本次工作坊由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侯宜秀秘書長擔任主持人,邀請科技及人權領域的專家與談,包括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員賴又豪、丹麥人權研究所國際處處長蒂格森(Mette Thygesen)與談,探討AI的崛起如何重塑人權保障。


菲律賓人權會埃普雷委員(Mr. Beda Angeles Epres)表示,本次對話象徵國家人權機構的職責已經延伸至數位領域。他以菲律賓為例,指出當前數位人權面臨的重大挑戰,包括人權捍衛者遭受攻擊與威脅、兒童性剝削內容在網際網絡的蔓延,以及年長者權利被數位科技排除在外等等。然而,他強調,國家人權機構不能單打獨鬥,透過各國分享經驗及共同制定策略,將能確保人權在瞬息萬變的數位環境中持續受到保障。


菲律賓人權會杜馬爾帕委員(Faydah Maniri Dumarpa)分享「人權捍衛者所面臨的數位威脅」及「數位時代下的隱私權」的研究成果,強調隨著數位化的發展,數位權利已成為人權的延伸,卻也導致人權捍衛者面對的網路威脅與日俱增,包括政府利用反恐法攻擊人權捍衛者,以及新聞媒體與公民團體網站遭到封鎖。菲律賓人權會也提出具體建議,例如制定人權捍衛者保護政策、與利益關係人合作,以保護人權捍衛者免受數位侵害。


國家人權委員會林文程委員指出,人權會已積極展開訪談研究,廣泛諮詢不同社群、利害關係人及領域專家的意見,同時也就國際人權公約關注之面向,針對政府制定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提出建議,包括應更明確防止演算法產生之偏差與歧視風險、強化公私部門透明度要求、實施人權影響評估、評估對環境的潛在影響、保障勞動權益,期能促使政府兼顧人工智慧發展與人權保障。


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數據觀察,全世界約有6,900種語言,但AI訓練資料只涵蓋約100種,並集中於英語及簡體中文,導致某些語言和文化在技術中被邊緣化。此外,目前AI領域前七大企業的總市值約等於中國全年GDP的90%,也顯示AI集中化的趨勢。


丹麥人權研究所國際處蒂格森(Mette Thygesen)處長指出,公部門大量仰賴公民數據來提供服務,卻可能忽略個體自主性,使得公民基本權利可能遭到侵蝕。丹麥人權研究所也積極與政府及科技公司溝通,強調相關機構必須採取措施,例如科技公司有責任保護兒童及青少年,避免他們受到AI有害的影響。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員賴又豪表示,AI利用大量數據及演算法運算加劇隱私問題,例如網路資料抓取經常在未經同意下進行,造成個資被用於非原先目的之用途。他建議,目前台灣法律將公開影音資料排除在法律保護之外,應修改此規定。此外,必須準確定義「公共利益」,以防止過於模糊的解釋,並將網路資料抓取納入個資保護範圍。


除了國際人權機構之外,台灣人權促進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開放文化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以及德國在台協會、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瑞士商務辦事處、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等外國駐台機構也派員參與本次工作坊,共同思考監管數位人權的可能策略。人權會葉宜津委員、高涌誠委員、紀惠容委員、葉大華委員、田秋堇委員,及監察院李俊俋秘書長也出席參與。


※本次「2025數位人權國際工作坊」係國家人權委員會執行113年度延續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