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塊

史丹佛大學參訪團來訪人權會 聚焦討論移工權益與漁工人權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教授戴雅門(Larry Diamond)與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今天率領「史丹佛大學海外學習計畫(Bing Overseas Studies Program, BOSP)」學生參訪團來訪,聚焦討論移工權益與福祉保障、漁工的人道關懷與支持、漁業產業的環境永續與經濟平衡。國家人權委員會王幼玲副主任委員說明,人權會自成立至今,一直將移工人權列為優先關注的人權議題,特別是特殊脆弱處境下移工以及漁工的人權,至今已經提出三份相關專案報告。


史丹佛大學戴雅門(Larry Diamond)教授表示,自1990年代起他多次造訪台灣,觀察到台灣公民社會的蓬勃發展,來自民間的力量最後更促成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成立。他特別藉此機會,向長年致力於人權保障的台灣友人表達敬意,並表示參訪團學生希望透過本次交流,深化對人權議題的理解。


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參訪團針對人口販運、跨國勞動力剝削、仲介費等問題積極提問。監察委員王美玉表示,部分船東為了降低經營成本,將船隻登記在法規相對寬鬆的國家,造成權宜船(FOC)的現象,這是當前漁工人權保障仍待努力的重要課題。


國家人權委員會紀惠容委員提及,近期台灣公民社會倡議遠洋漁船裝設Wi-Fi,希望改善外籍漁工的通訊權益。雖然漁業署已推出補助計畫,鼓勵漁船設置Wi-Fi讓漁工使用,不過目前船隻的裝設比例仍偏低。她表示,人權會特別關心外籍漁工在薪資直匯、申訴管道暢通性等面向的處境,並期盼權宜船的灰色地帶能夠早日消除。


王幼玲副主任委員表示,對於學生提及在世界經濟的框架下如何看待勞力剝削的問題感到有趣。從世界經濟分工的角度來看,產業會轉移到低成本的國家,而當臺灣的人口紅利不再,開始大量引進移工時,應該分辨清楚到底是缺工還是缺便宜的勞工。若想更有效的遏止勞力剝削,首先勞工需要知道有哪些申訴的管道;且涉及人口販運的案件會有刑事責任,希望執法人員對強迫勞動的定義更有敏感度。


雙方就外籍移工及漁民社群面臨的挑戰進行交流與討論。本次訪團共有16位來自政治、經濟、國際關係、工程與科學等多元領域的研究生與大學生參與,並由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李麗華秘書長陪同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