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塊

社會對話—原住民族場

國家人權委員會陳菊主任委員1日表示,2005年行政院為了紀念「原住民」入憲,以及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將8月1日訂為「原住民日」,為了讓大家更理解原住民,明年8月1日將倡議「原住民族人權週」,希望讓整個臺灣共同重視原住民族。


國家人權委員會今年舉辦「社會對話—人權Hub交流站」系列座談,1日舉行第5場的「原住民族議題」,座談會邀請了12個原住民族團體,計有21位原住民族團體代表參與。本場座談會由阿美族的鴻義章委員主持,並簡介國家人權委員會,以及有關原住民族權益的工作。


此外,田秋堇委員、紀惠容委員、高涌誠委員,以及人權諮詢顧問黃嵩立教授、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興華、綜合規劃處王瑞盈處長,還有長期致力原住民族國際交流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游浩乙館長,都出席聽取意見並進行座談。


陳菊主任委員表示,擔任總統府秘書長時,參與過蔡英文總統親自主持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體悟原住民族人權的議題,不但廣泛而且多元,要從複雜的歷史中釐清真相,而且要在不同的立場和利益間,去協調權利回復的方案,雖然很困難,卻是必要的過程。


出身宜蘭縣三星鄉,在戒嚴時代就非常關注原住民族權益的陳菊主任委員表示,原住民族議題在她的生命中非常重要。她強調,因為從小與大同鄉的泰雅族人相處、成長,所以對於原住民族的處境困難,特別能夠感同身受。


陳菊主任委員回憶,1980年代以來,她聲援「還我土地」與「原住民正名」運動,共同併肩走上街頭的回憶,尤其是擔任國大代表時,「原住民」入憲,讓她感到人生非常有意義。


她指出,擔任高雄市長時,也與市府同仁一起努力,記得她親自頒發地政局製作的地籍權狀給族人時,看到他們眼眶泛著淚水,內心非常感動。她同時特別推崇新竹縣的司馬庫斯、苗栗縣南庄的賽夏族,是透過自治,傳承原住民生活模式與文化的成功實例。


座談會發言內容廣泛,部分年長的原住民,肯定陳水扁總統2002年簽署原住民提出的《新夥伴關係協定》;2005年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以及2016年蔡英文總統,代表國家公開向原住民族道歉。


重要發言還包括,希望「還我土地」法制化,避免傳統領域遭到「人頭」與商業化的土地炒作,反而造成傳統領域的土地流失;希望透過教育、宣導與法制,改善社會歧視、族群自決、教育傳承、符合原住民族需求的長照政策;以及希望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能夠比照其他人權公約,進行國內法化等。


鴻義章委員除回應有關原住民長照議題之外,他指出《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遲至2007年才通過,但是臺灣《原住民族基本法》比《原住民權利宣言》還提早2年,這是很不容易的成果。而且根據國際法學者廖福特老師的研究,比對前兩者的內容,相似度高達90%以上,可見當前問題不在於國內法化,而是在於如何努力落實。他強調,誤解容易造成歧視,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家瞭解原住民,因此,明年「原住民族人權週」,希望大家都能提供寶貴意見,共同努力。


田秋堇委員表示,看到在座許多年輕原住民朋友,專業而且努力尋求解決方案,讓她很感動。想起戒嚴時期的1984年,她參與胡德夫老師創立「原住民權益促進會」時,根本是被警察追著打,遑論跟政府部門坐下來,討論解決方案。


針對長期存在的歧視問題,田秋堇委員說,走過了37年,大家的辛苦,她都很清楚,今天聽到大家的意見,讓她感覺看到希望,目前唯有正心誠意,堅持做對的事,讓歧視者知道他們錯了。


鴻義章委員表示,1984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除了田秋堇委員夫婦,還有范巽綠委員夫婦。當時擔任創會幹事,見證了「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的成立,沒有想到事隔37年,我們3位同時進入監察院,一起擔任「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


人權諮詢顧問黃嵩立教授則表示,關於國家人權委員會在反歧視方面,他建議持續鎖定具體歧視議題,協助提供專業的法律諮詢與解釋;甚至進一步協助提供修法建議;其次是進行完整的「調查案」,向社會大眾及媒體,提供可讀性、可親近性的「調查報告」,唯有社會大眾都清楚理解,才能真正避免歧視。


鍾興華副主任委員也回應原住民族團體所關切的議題,例如攸關原住民族文化、語文、教育傳承相關法案,逐一說明推動進度之外,他同時強調,自從2016年蔡總統正式向原住民族公開道歉之後,原民會在與各部會之間的溝通已有改變,因此,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更好。


陳菊主任委員最後表示,原住民族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漠視與歧視,超過一個世紀,無法一下子全部解決,望國家人權委員會,能夠扮演溝通平台的角色,一一跟各部會溝通協調,期望與大家共同努力,落實族群平等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