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塊

與100%的距離 臺灣言論自由之進程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際社會在聯合國的成立與運作之下,世界潮流是保障自由人權。但是,台灣卻脫軌世界潮流,自1949年進入戒嚴體制,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長達38年的歲月。


在這段將近半世紀的人權黑暗期,感謝民主前輩先進的努力,以生命捍衛微弱而堅定的民主火苗。


自由民主與人權得來不易,言論自由更是人權觀察指標之首,民主的最重要基石。從「萬山不許一溪奔」到「堂堂溪水出前村」,歷經70餘年歲月,須知得來不易、步步艱辛。


如今,網路科技時代,言論自由又面臨新的挑戰。誠然,自由、平等、尊嚴,是人權保障最基本的核心,因此,言論自由的保障,自始不包括侵害他人人權的誹謗、污辱、詐欺、恐嚇、揭人隱私等侵權行為。

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也明確在第19條明列言論自由之權利與義務;第20條更要求締約國必須以法律禁止鼓吹戰爭、仇恨與歧視的言論等濫用言論自由的行為。


尤其,網路社群與自媒體的高度發展之下,愈是保障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反而愈容易遭到假訊息破壞民主運作、加劇社會分化與對立。如何發現、面對、省思,進而因應、調整,將是新世代捍衛人權,所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這本書的編纂,希望從國際公約的脈絡,檢視台灣言論自由進程,藉此相互對照,明白台灣在自由民主及人權的歷程,進而重視及珍惜數十年來,無數民主先進的努力,並時刻銘記在心,慎思、明辨、篤行。


【目錄】

主任委員序

導言:人權發展的歷史沿革

第一章 戒嚴,脫軌國際人權潮流

一、言論自由與〈世界人權宣言〉

二、「有限民主」與《自由中國》的奮戰

三、黨外雜誌的傳承與逆襲


第二章 解嚴,捍衛100%言論自由

一、蔡有全、許曹德案──解嚴後首起台獨組織 (1987.8.30)

二、鄭南榕案──言論自由的殉道者 (1989.4.7)

三、黃華案──台灣建國時間表 (1990.1.3)

四、獨台會案──校園激盪到社會覺醒 (1991.5.9)

五、台建案──捍衛「台獨結社權」的街頭衝組 (1991.5.16)


第三章 抗爭,關鍵20天

一、100行動聯盟成立與台灣社會力大集結

二、狂飆的熱情與行動力

三、交鋒與協商

四、層層蛇籠保護下的閱兵


第四章 修法,揮別政治犯

一、萬年國會vs街頭民意

二、朝野協力下的幕後折衝

三、解除言論自由的最後禁錮──《刑法》第100條修法的歷史意義


第五章 深化,接軌國際

一、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成立與使命

二、從《公政公約》探討言論自由的真義

三、言論自由的新挑戰──假訊息的氾濫、危害與反制

四、言論自由與認知作戰

大事記




發 行 人:陳菊

出版單位:國家人權委員會

執行單位:台灣水企劃整合有限公司

主編:楊嘉慧

撰文:沈伯洋、邱萬興、胡元輝、楊嘉慧、謝登元

審查:黃居正、薛化元

2022年8月二版